给教师的建议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好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它的资料来源。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六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念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五十五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百分之八十的问题是有“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可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象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象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我在高年级教过三年生物学。这门课程里有大量很难理解的、 因而也是很难识记和在记忆里保持的理论概念。当学生第一次学习如生命、生物、遗传、新陈代谢、有机体等科学概念时,我先从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和小册子里给他们专门 挑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 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 青年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学,引起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代谢现象)的兴趣。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所得的评分是低于“四分”的。

  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两、三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三、四个星期(而一般是 三、四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三十多年助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①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四年级和五——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 最有趣、最引人人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 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象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 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 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象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一八)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 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 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帅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 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阅读这些书籍; 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九)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 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它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 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撤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 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 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我们布置一个八年级学生今天回去读十页教科书,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二十页、三十页、四十页书,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 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这样,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甚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 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枢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学校时,往往主要地是把教师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描述一番。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却从未看到有谁提起过。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料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馆索书号:G40/S91   开架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