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利用法——他山之石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抓课外阅读 促课内教学

江苏省溧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张阿英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学生性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形式。调查显示:40%的中学生认为对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个人课外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言主体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语感强了,学生不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应试都能做到得心应手。而语感的培养,主要靠后天习得,仅靠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到图书馆阅读各种语言规范的、高质量的文化、文学书籍。学生对语言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图书资料,进行相关阅读。语文学习不仅要学教科书,更要拓展到生活中,从课内延促到课外,又以课外促课内。而课外阅读正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生活积累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图书资料,指导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关阅读。这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课前准备性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查找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对教材的有关评论等),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高中第二册《汩罗行》时,先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查找屈原生平的材料,阅读《楚辞·渔父》等,这样学生就充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选材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课后扩读。一是课后读同类作品,进行比较,扩大阅读量。例如教学第四册《六国论》时,可指导学生课后读苏辙等人写的同名作品,分析比较,指出异同,并说明原因。二是阅读相关的有争议的文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例如学习《项链》一文时,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找一些有关这篇小说主题的争论文章(如《为路氏夫妇喝彩》、《公正地看待玛蒂尔德》等),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也谈〈项链〉的主题》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习作,这样可以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课后的问题,将能力迁移到课外,也让学生从扩读中获到信息、拓宽知识、关注社会、感悟人生,真正体味现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选自常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协会编《中小学图书馆通讯》2000年第2期     返回